首页
/
实时讯息
/

扩大城市立体绿量!打造具有全球辨识度的北京植物文化符号

更新时间:2025-05-23 13:43:00

加强基于“五感”体验的疗愈花园建设、打造具有全球辨识度的北京植物文化符号、力促“繁花经济”激发消费活力……5月22日,围绕“进一步扩大城市立体绿量 促进绿化彩化美化生态空间建设”主题,市政协和市委统战部联合召开议政会,10余位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市政协供图

植入疗愈康养功能打造“绿色药箱”

民革党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李树华代表民革北京市委发言说,现代城市人群每天24小时中约90%的时间在室内生活工作,约6%的时间在车内度过,仅有约4%的时间在室外活动。建筑空间绿化是花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市民工作、生活环境无缝连接,作为“绿色药箱”对市民身心健康发挥重要作用。应大幅增加已建成公共建筑空间绿量,特别是针对室内中庭空间进行园林式改造,在有条件的建筑空间打造疗愈型花园,打造市民身边的沉浸式疗愈空间,提供“随时见绿”的自然疗愈游憩体系。可以在商圈、养老机构、大中小学校等建筑内嵌入小型疗愈康养型花园或者疗愈康养角,新建建筑要将疗愈空间的规划设计前置,形成理想的绿化效果,节约绿化成本。

打造具有全球辨识度的北京植物文化符号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书鹏代表无党派人士发言说,建设“花园城市”是实现生态宜居、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途径。北京市特色景观及植物文化符号不够明显,“古都风貌”植物文化价值表达还不突出,比照元大都“槐街柳巷”、清代“三山五园”等历史意象,要构建场景化解决方案,推进文化融合,塑造京城文化新地标。应挖掘植物文化属性,结合各城区特别是通州、平谷等新建城区的实际,实施“首都新韵”工程,凸显古今融合的文化意象。可引入“土地空间化”的概念,围绕首都历史风貌和现代发展,打造两轴“京华绿道”、一城“多彩花园”、环线“一环艺景”,营造具有首都特色的植物景观,如“月季项链”、环城月季花墙等,逐步形成具有全球辨识度的北京植物文化符号,让市民或游客沉浸在独特的街区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促进街区文化的活化与传播。

让滨水空间实现活力复兴

市政协委员、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代表致公党北京市委发言。他说,北京市中心城区河道长度达530公里,两岸滨水空间界面长度超过1000公里,堤外空间、河堤、堤坡、驳岸、水面及水下空间5个层次共同组成的复合立体空间是绿化、彩化、立体化的重要区域。要加强滨水空间的综合统筹,规划构建水、绿、景、文、业、城共融的滨水空间网络,丰富滨水空间的多元功能。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柔化岸线边界,通过观景挑台、滨水平台、戏水区等创造多样化的亲水、观水、戏水空间。因地制宜设置滨水景观,实现走进花丛、走入绿地,临水而坐、树下读书等市民群众希望拥有的场景。合理规划建设服务建筑和设施,将城市绿色景观廊道、步行廊道、商业廊道等引入并连通河岸,实现滨水活力复兴。

让立交桥成为花园城市场景

民进北京市委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建装饰集团中外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方蓬蓬代表民进北京市委发言。他说,北京拥有400余座立交桥,是世界上立交桥最多的城市之一。高架路和拉槽路形成的灰空间已经成为增加城市立体绿量、扩大道路空间绿化彩化立体化建设所必需的载体。立交桥区“三化”不应止步于生态空间上的“见缝插绿”,更应成为超大城市跃迁的重要补充,使每座桥梁成为可生长的生态引擎、会呼吸的文化地标,成为市民可感知、可欣赏、可进入、可参与的花园城市场景。要将立交桥区“三化”工作融入城市整体规划,编制全市桥区“三化”专项规划,制定分类及实施标准,分期分批、科学有序推动全市桥区“三化”品质提升,建议从明年开始首先在二环、三环、中轴线等核心区重要节点开展试点,一桥一策“场景化营桥”,制定差异化方案,推广成功范例。

力促“繁花经济”激发消费活力

民建北京市委委员、朝阳区政协常委、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杨庆丽代表民建北京市委发言。她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花卉消费主体已由集团消费转向个人消费,全国花卉消费额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递增,发展空间广阔,市场潜力巨大。应多域互通助力生态空间建设,融合“园艺+商旅”场景,建设花园式商圈,提供赏园观花、餐饮购物、亲子互动、社交约会等多元活动空间;拓宽园艺消费券发放途径,提升发放频次;开发四季赏花专线,建设研学实践基地,力促“繁花经济”激发消费活力。创新“园艺+社区”服务,推广“半米阳台”改造样板,推进“社区花园”示范建设,建立社区花卉共享循环系统;发挥花店、商超等线下渠道和线上平台合力,设立街道社区“园艺驿站”,形成与15分钟生活圈相配套的花卉服务网络。

提高城市家具“含京量”

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韩丽莉建议,提高城市家具“含京量”“含彩量”“含绿量”,塑造具有国际辨识度的城市美学符号,构建首都特色城市空间新范式。要解码文化基因,构建“新京式”设计体系,讲好北京故事。要系统梳理中轴线、三山五园、胡同四合院等历史空间基因,提取宫墙红、琉璃黄、青砖灰等经典京式色彩,建立“北京文化符号数据库”,推行“微空间叙事”计划,在公交站台、路灯基座等设施嵌入二维码,链接AR虚拟展馆,呈现所在街区的历史变迁等。要践行生态优先,打造“有生命可呼吸”的城市家具设施网络,推广海绵花箱、装配式立体绿化、光伏树池等复合型生态设施,建立城市家具“绿色材料创新实验室”,为城市生物多样性提供多样化载体。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孙颖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泥巴网 赣ICP备2025055576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