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古城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有2300多年建城史,被赞为“天人合一”的城市选址典范,1986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核心区内拥有73条井字型街巷、270多座明清式民居院落。2025年五一假期,近50万游客涌入古城,大家驻足感叹“时时能拥抱穿越千年的风”,居民纷纷感慨“处处都是满满的儿时印记”,慕名而来的专家赞叹其为“巴蜀古建筑实物宝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城市有许多历史记忆,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是最宝贵的东西,不能因为浮躁、无知而破坏掉。”阆中古城在快速工业化的当下为何能够守护文脉,又让百姓安居乐业?调研组多次走进阆中,探寻保护密码,感受传承活力,挖掘经验启示。

四川省阆中市坚持“慎重拆、慎重建”的理念,古城“山—水—城”的历史风貌、地理格局得到完整延续,“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街巷布局、民居院落得到原真保存。古城核心区内拥有73条井字型街巷、270多座明清式民居院落。图为2025年7月10日拍摄的阆中古城核心区(部分)鸟瞰图。 四川省委宣传部供图
用好法律“利剑”。阆中古城保护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调研组了解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阆中古城也曾面临着如何改造和更新等一系列问题。阆中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王明奎介绍:“2000年前后,旧城改造风盛行,三陈街多套‘回字型’院落被拆除,真是太可惜了!那时候,我们就自发组织古城保护活动,呼吁古城保护有法可依。”2004年7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全省第一部保护古城的地方性法规《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从规划、保护、建设、管理等方面明确了具体翔实的刚性规定。2019年5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又对《条例》补充修订了10余处,将古城保护范围从1.78平方公里拓展至23.17平方公里,并确定每年7月30日为“阆中古城保护日”,扬法治风帆,护千年古城。
出好规划“图谱”。2024年11月,大东街94号古城民居正进行微改造,门口张贴着房屋修缮方案公示,院子改造的施工单位、施工资质、施工内容、施工材料等一目了然。即将竣工的白花庵街25号“积善堂”业主蒲清茂介绍:“施工图纸、规范指标有政府指导,材质材料、施工工艺有专家把关,我们省心舒心。”近些年来,阆中市编制出台《阆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阆中古城保护名录编制管理办法》、《阆中古城维修规范》等政策文件,建立古城保护名录制度,把古城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古树名木、非遗项目等要素纳入保护名录范畴,让古城保护真正有规可循、有制可守。从微改造中获益的三联书院业主段君坦言,“当年因为立法保护,想拆没拆成,现在庆幸没拆,才留住了古城的老样子、老记忆”。
抓好责任“主体”。调研组在社区座谈时,社区干部介绍,“古城的管护,曾经是‘九龙治水’,上午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登门要求,下午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过来查看,第二天消防等部门又前来检查,一拨又一拨。其实,政府责任大,老百姓也心烦”。为了抓好古城统一管护,阆中市一直探索如何推动体制改革。如今,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牵头,与阆中市规划、住建等部门实行联合办公机制,每周三集中勘察审查古城房屋修缮保护问题,让群众“最多跑一次”。阆中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同志在座谈时提到,“我们和公安、文旅等21个部门还配合古管局组建了联动执法队伍,常态化巡查处置古城私搭乱建等违法违规行为。去年以来就处置了28起”。除了理顺古城保护管理体制,最有力的是发动大众参与。被评为古城保护先进个人的何国雄深有感触:“古城保护普法20余年了,我从事古城保护也有14年,获得荣誉,既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动力。我们一定把古城守护好。”
更多内容,详见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调研组文章《四川阆中古城的保护实践及启示》
(策划:何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