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教授 贾小强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叶雪辰
带上手机去厕所,刷视频、玩游戏是很多人的如厕写照。但在你享受手机带来的快乐之时,身体却在备受折磨。近日,在2025年美国消化疾病周大会上,美国哈佛医学院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发布调查显示,上厕所时使用手机的人群平均如厕时间显著延长,且患痔疮的风险比非使用者高46%。
研究人员对接受结肠镜筛查的成年患者进行了调查,评估125名参与者如厕时的手机使用习惯、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情况,以及膳食纤维摄入量、身体活动水平等行为,同时通过结肠镜检查痔疮情况。结果显示,43%的参与者存在痔疮。总体而言,66%的参与者如厕时使用手机,其中93%的人每周至少使用1~2次,超过半数的人(55.4%)表示大多数如厕时间都在使用手机。此外,使用手机的参与者如厕时间更长,其中37.3%的参与者单次如厕时间超过6分钟,而非使用者该比例仅为7.1%。研究人员在调整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运动量和膳食纤维摄入量后发现,如厕使用手机与痔疮风险增加46%相关。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教授贾小强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肛门位于人体躯干的最下端,长期承受着很大压力,如厕蹲坐的姿势会增加肛门局部血液循环阻力,导致血管压力升高。长时间如此,会令肛门部位的血液回流受阻,血管扩张、迂曲,最终形成痔疮。而人在玩手机时会分散注意力,导致便意减弱、排便困难,延长排便时间,同时会加剧便秘,诱发痔疮。贾小强提醒:“其实不只是玩手机,看书、看报等任何延长如厕时间的行为都会增加痔疮的发生风险。”
如厕时间过长除了会引起痔疮,还会导致盆底肌松弛,大小便困难,增加男性患前列腺肥大、女性患盆腔器官脱垂的风险。此外,处于蹲位时,下肢血液循环受阻,还会增加深静脉血栓、下肢静脉曲张风险。卫生间是一个污染环境,细菌多,长时间停留也容易增加感染风险。
贾小强建议,大家应尽量少在卫生间停留,培养良好的如厕习惯。
按时如厕。培养晨起在家如厕的习惯,固定的排便时间有助建立条件反射,增强便意,预防便秘。同时,家庭卫生间更清洁卫生,可减少感染风险。需要注意的是,有便意就要及时上厕所,避免憋便导致便秘。
尽量坐位。在保证卫生的情况下最好选择坐位排便,蹲位对盆底肌的压力更高,不利于下肢血液循环。
专心排便。排便是一件需要专心做的事情,分神时容易干扰便意,延长排便时间。建议不要携带手机、书本等进入卫生间,减少干扰,专心致志排便。
控制时间。一般而言,正常排便最好在5分钟内完成,最长不要超过10分钟。
提肛促排。排便过程中,应避免过度用力向下努肛,以免让盆底肌承受更大压力。如果想增强便意,可以尝试在排便时做提肛运动,即收缩—上提—放松肛门,提肛可以促进大便排出,还可以改善肛门周围的血液循环。
用水冲淋。如果有条件,建议便后借助智能马桶等用水冲淋的方式来代替纸巾擦拭,冲洗后再用纸巾蘸干水分即可,这样可以完全清洁肛门,减少皮肤刺激和残留污垢,降低患痔疮和发生肛周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