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栏作为产教融合课程实训项目,由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半岛晨报合作推出
正值毕业季,与往年不同的是,不少高校今年将“AI生成内容检测”的“AI率”纳入毕业论文审查标准,旨在杜绝学生使用AI完成论文。然而,这一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
“AI率”能如实反映论文的独创性或是原创性吗?近日,有人将朱自清经典散文《荷塘月色》和刘慈欣的科幻巨著《三体》片段上传至某常用论文检测系统中,结果令人吃惊:两部经典作品的AI率分别高达62.88%和52.88%。在社交平台上,也有大学生反映,自己的两篇原创文章,在检测时却分别被判定AI率30%和60%。一时间,“原创论文AI率爆表”冲上热搜。
这些事实无疑揭示了AI率检测工具存在的明显缺陷。其检测结果不该成为判定毕业论文命运的标尺,更难以如实反映毕业生的学术诚信。如果一定要坚持“AI率”,这就如同用错误的公式去解题,得出的结果自然是错误的,误判和误伤在所难免。
更为讽刺的是,有些学生为降低AI率,不得不使用“AI降重软件”,将原本流畅的论文改得支离破碎——替换同义词、强行口语化、冗余表达,这恰恰暴露了AI检测的荒诞性:用AI查AI率,用AI降AI率,这些操作让人啼笑皆非:到底是在防范作弊,还是在逼学生“画蛇添足”?
毕业论文的核心价值在于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研究能力,而非纠结“是否由AI生成”“像不像人写的”,而在于“有没有人无我有、人粗我精”的思想突破。堵不如疏,历史上,工具进步始终伴随学术变革——从计算器到文献检索软件,技术本应辅助研究,而非成为评判标准。若学生合理使用AI辅助文献综述、数据整理,反而能提升效率,聚焦创新。降低对单一指标的崇拜,构建以学术价值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才是应对AI冲击的正解。
作者:2024级新闻系本科生 胡梓育;指导教师: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