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五阳煤矿从基层单位征集的43个微视频逐一亮相。这些微视频既有父母对子女、妻子对丈夫的“安全”的殷切期盼,也有子女对父亲“平安”的稚嫩叮嘱,从不同视角诠释“安全”和“责任”,让评委们感受到了来自职工群众的语言智慧和亲情力量。
开展“亲情安全寄语微视频”征集活动,是该矿打破传统宣教模式,以“小家传大爱”的全新视角,家企联动共建,将亲情元素深度融入安全教育体系,鼓励员工家属通过镜头传递安全嘱托,用温暖话语、真挚情感唤起员工对家庭的责任意识,编织安全生产“亲情防护网”,推动全员将安全理念转化为安全责任,由被动管理向自主管理转变,推动形成“人人讲安全 个个会应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的浓厚安全文化氛围。
架起家企“连心桥”
“爸爸,你辛苦了!任何时候都要把安全牢记心间,我们等你回家!”在五阳煤矿综掘一队的岗前仪式上,5岁小女孩对着镜头认真“叮嘱”的画面,让在场职工心头一暖;另一幕里,妻子与年幼的孩子并肩比心,轻声诉说:“老公(爸爸),以你之安,慰我之心,你的平安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我们在家盼你平安归来!”
这些满含牵挂与期盼的话语,正来自五阳煤矿“亲情安全寄语微视频”征集活动的优秀作品。自活动启动以来,五阳煤矿将“家”和“亲人”的亲情元素与安全生产有机结合,面向全矿职工家属广泛征集安全寄语微视频。各单位积极行动,围绕“亲情助安”主题广泛动员职工家属参与,共收到43条饱含深情的作品。视频中,稚嫩童声的天真呼唤、爱人温柔的声声叮咛、熟悉乡音的暖心嘱托,朴实的话语传递着“时刻注意安全、重视安全,你的平安才是全家幸福”的深切期盼,直击人心,不仅让安全意识以亲情为纽带融入职工心间,更凝聚起全体五阳人“安全发展命运共同体”的共识。
安全文化“润心田”
“亲爱的妈妈,当您握住操作杆的那一刻,请记得您的平安是我最大的心安。戴好安全帽,系紧衣扣再上岗。就像您总叮嘱我整理好书包,现在换我唠叨您,巡检时多看一眼,就像过马路要左右张望;钢丝绳和制动器,比我儿时的玩具车更需仔细检查。听见钥匙开门声,才是我最安心的‘平安信号’。”
这段充满牵挂的话语,出自运输一队提升机班组武慧琴女儿录制的安全寄语视频,字里行间流露的温情,让无数职工为之动容。
为让安全文化真正浸润员工心田,五阳煤矿创新安全教育形式,将岗位风险要点与亲情叮嘱深度融合,鼓励职工家属结合岗位特点录制个性化安全嘱托。镜头前,职工王荣在视频中演示“提升机正确操作规范”,主扇司机耿东东家属讲解“风机操作要领”,综采安装队职工崔宇航的家属在视频中提醒“新工人安全注意事项”。
这种“量身定制”的温情提示,让安全提醒不再停留于刻板说教,用家人的温暖话语将安全意识、安全要点融入其中。
综采安装队王珉在观看妻子录制的视频后,特意将视频截图设成手机屏保。他说:“每次下井前看看老婆的叮嘱,就像多了道‘心理安全带’。”
瓦斯抽采队吕伟在看到孩子录的视频在全队播放时,既感动又自豪。他笑着说:“现在全家都是我的‘安全监督员’。”
将亲情元素深度融入安全教育体系,通过岗前教育、新职工培训、安全警示教育等场景常态化播放亲情视频。这些流动在屏幕上的温情画面,如同春风化雨,化作家人的声声牵挂,激励着全员把安全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同时,该矿鼓励职工之间互赠安全寄语,形成“同事互保、班组联防”的互助文化,推动安全意识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护他人安全”转变,为安全生产筑牢最温暖、最坚实的防线。
双向奔赴“护平安”
五阳煤矿以“亲情关爱、亲人叮嘱”为纽带,从一句句饱含牵挂的亲情叮嘱,到一套套严谨规范的制度流程,形成“企业—职工—家庭”的安全共建闭环,以双向奔赴的创新实践,为安全生产注入源源不断的温暖动能。
该矿严格执行《亲情安全寄语微视频》征集管理办法,从职工家属参与机制、视频征集标准到评选激励机制,形成全流程规范体系。随着活动深入开展,该矿同步建立“视频安全宣传资料库”,将征集的优秀亲情寄语视频制作成合集,实时进行资源动态更新与共享,在各生产队组班前会、通勤车车载视频和矿区内的各个电子大屏上进行展播,确保安全提醒全覆盖、无死角。
“安全不仅是规章,更是对家人的承诺。”该矿党委宣传部部长杨川斌表示,将持续探索情感化安全教育模式,推行“年度四阶段征集评选”机制,并根据视频进行评选激励,确保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开展,让每个家庭成为员工安全生产的坚强后盾。
安全路上,同心同行。该矿用“亲情安全寄语”架起家企“连心桥”,让亲情力量转化为守护安全的自觉行动,同时,全方位延伸安全宣传触角,以“六个一”群众性安全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安全隐患我查找”网络知识答题、“小红书安全训练营”、隐患“随手拍”案例征集等互动活动,激发全员参与热情;组织“画安全绘平安”漫画创作、“安全在心”警言警句征集,以创意形式传递安全理念;通过“书香筑安全”读书成果展示,以文化力量滋养安全意识;“安全生产志愿服务宣讲团”深入基层、队组、社区、学校、家庭开展宣讲,不断完善人性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真正打通安全宣传“最后一公里”,形成相生相促、共同提升的工作机制,全方位营造“人人为安全着想,个个为安全服务”大安全文化环境。(王学飞 张星)
(责编:张文卫、林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