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里的棉衣、饥肠辘辘时的热餐、迷途中的返乡车票……在黔东南州,一张精准救助网络正托起临时遇困群体的希望。该州救助管理站创新实施“三及时、三强化”工作机制,三年来累计开展流浪乞讨救助3090人次,救助未成年人741人次,用有温度的民生保障筑牢社会底线。
及时响应 强化应急救助
“叮——”今年1月27日凌晨3时,黔东南州救助管理站的24小时热线电话铃声划破深夜的寂静。来自河南的路女士拖着20多件行李站在接待大厅,因与房东发生纠纷被民警连夜送至站内。值班人员迅速为其办理入站登记手续、帮其冷藏易腐食品、安排食宿。次日更协助路女士寻找住房并资助临时救助金。面对州救助管理站的及时帮扶,路女士多次表达感激之情。


及时联动 强化社会融入
刑释人员的社会融入难题在这里找到了破解方案。今年1月,刚出狱的韦某枝面对“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困境,黔东南州救助管理站及时联动凯里市湾溪街道司法所、公共事务管理办和龙井社区,按照“一人一策”制定救助方案,从心理疏导到就业指导,从法治教育到习惯养成,10天全链条服务让这个32岁的迷途青年重燃希望。如今已在广东工厂开启新生的他,始终不忘离别时的承诺:“今后一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及时保护 强化权益保障
“感谢叔叔阿姨们的照顾,今后我一定会听爸爸的话,好好上学。”今年2月18日,告别时,11岁的方某豪向黔东南州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表达谢意。这个因家庭监护缺失流落街头的江西少年,经历了从学业中断到重返课堂的转变。2月15日,民警将孤独无助的方某豪送到州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高度重视,及时联动公安、教育部门,及时为他提供临时监护、学业辅导、生活照料、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家庭教育责任告知训诫等关爱保护措施,强化流动儿童生存权、受保护权、受教育权等权益保障,最终促成孩子安心回家并顺利入读翁义小学。看着儿子认真书写作业的模样,方某豪父亲表示,一定会加强亲子沟通,正确引导孩子。


“救助工作既要雪中送炭,更要春风化雨。”州救助管理站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主动发现机制,推动救助服务从“保生存”向“助发展”转型升级,让每位受助人员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通讯员 黄金育 蒋丽
编辑 李丽
二审 安通
三审 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