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 敏(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要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要大力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励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积极培育劳模育人文化基因土壤,用好新技术为劳模育人文化赋能增效,同时聚焦劳模文化育人工作的短板,抢抓“AI+教育”新机遇,塑造高校劳模育人文化新形态,培养造就更多面向未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为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深耕劳模育人文化土壤,打造全息化育人生态。随着DeepSeek等新兴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融入高等教育,高教领域已经形成数字空间、物理空间以及广阔社会空间相融的虚实结合场景,AI助力教育变革已成为重要抓手。面对形势之变,高校的劳模育人工作应把握好“虚”“实”之间的良性关系。既尝试以“虚”补“实”,充分发挥虚拟数字技术在特定劳模育人场景中的有效作用,又探索以“实”促“虚”,推动传统劳模文化教育资源向网上聚、向线上走。为此,高校要勇于创新,重构传统劳模育人工作体系,深入开展人机协同赋能劳动教育变革,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劳动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推动各类劳动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数字化升级,打造人工智能与劳模精神内核深度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
深化产学研融合联动,创新全链条育人范式。针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模式创新,深化校企联动、产教融合是破局之道,高校要利用好企业的劳模工匠资源,深化产学研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协同联动,与企业共同建设丰富多样的人工智能劳模育人文化平台,为学生提供前沿的AI教育体验。一方面要通过新技术让更多劳模工匠走进学生视野,如让劳模走进虚拟课堂、AI虚拟平台等讲述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成才;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实践一线,在生产现场感悟“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领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体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鼓励大学生紧密对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所需,以劳模育人文化为相关元素创作数字产品、原创算法、应用场景等成果。
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搭建全域化育人机制。以劳模文化涵养学生精神品格的重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其劳动素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鼓励、支持各地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纪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高校应根据人工智能助力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探索采用多样化动态评价手段,既根据学生接受劳模文化教育后的成效凝练评价要素,也建立追踪反馈机制,适时细化调整评价指标,提升劳模育人文化评价体系的智能化科学化水平。同时,还应加大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的政策支持及经费保障力度,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建设一批智能化劳模文化场域设施,并协同政府、家庭、社会构建智能化劳模育人实践平台,实行基于智能化平台的智慧教育方案。
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今天,高校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守正创新的智慧,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也要明白比技术迭代更重要的是精神传承。要整合各类资源,通过创新高校劳模育人文化形态,不断拓宽思政育人阵地,在育人过程中厚植劳模精神,让劳模精神在数字土壤中扎根生长,成为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精神底色。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3日 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