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炎热,中午过后就要给白水牛冲凉,要注意圈栏消毒和周边卫生……还要注意驱虫,你看牛的背脊有点儿弯了……”日前,在遵义市凤冈县绥阳镇玛瑙村钱邦强家牛栏里,几头毛色如雪、体态健硕的白水牛正悠闲觅食。凤冈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梁正文正耐心地给农户讲解养殖中的注意事项。
这几年,梁正文频繁出现在农户家中,近距离观察白水牛的生长情况,贴身守护这些“国宝”。
“从我爷爷那辈就开始养白水牛了,它们性情温驯,力气大,是犁田的好手。”钱邦强说。
据了解,“贵州白水牛”在当地繁衍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末年。

“贵州白水牛”原名“凤冈白水牛”,2011年改现名“贵州白水牛”,主要生长在凤冈县。
20世纪末,由于机械化耕种的迅速推广,耕牛已少有人饲养。
2004年,凤冈畜牧部门在资源普查时,发现白水牛已不足100头。该数据让当时负责此项工作的畜牧老干部陈沙江惊出一身冷汗,他立即向相关部门汇报。于是,一场关于白水牛品种抢救性保护战开始打响。
1999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动物科学系的梁正文来到凤冈县畜牧局(今凤冈县农业农村局)报到。他在乡村第一次看到腿粗蹄大、皮肤微红的白毛水牛时,就彻底被吸引了。
“当时白水牛正在吃草,我刚走近,它就抬起头给我一个响鼻,像打招呼似的,这个招呼让我和白水牛结缘20多年。”对于初遇白水牛的一幕,梁正文记忆犹新。
2006年6月,陈沙江办理退休手续当天,把一大摞有关白水牛的资料交给梁正文,特别叮嘱他,一定要保护好白水牛。
当时,梁正文发现除了大山里偶有几家饲养耕牛外,坝区的农户不再养牛了,白水牛更是难见。
“绝不能让这个珍稀水牛品种绝迹”,梁正文开始向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农业农村部申请保护资金,采取补助饲养户的方式,用以保护白水牛,但这并不能解决白水牛濒危的问题。
2008年,凤冈县只有34头白水牛。
2010年,梁正文引进浙江客商陈君华来凤冈投资喂养白水牛。协议签订那天,梁正文高兴得像中了大奖一样。通过3年多的努力,白水牛发展到了63头。
2014年,陈君华不幸身患重病,不得不回浙江医治,养殖场的事托给母亲和姐姐打理。家人没有饲养经验,技术中断导致白水牛群又一次面临危机。
2017年,“贵州白水牛”减少到仅为32头。
面对困境,梁正文发现集中饲养虽然便于管理,但是面临近亲繁殖和疾病传播的风险。
抢救性保护白水牛,改变饲养方式是当务之急。梁正文与养殖人员交流,并向畜牧专家请教,于2020年12月将30多头宝贝疙瘩采取严格体检、按血缘家系分类编号建档,联系放养条件好的农户养殖,同时争取资金,采取保种场集中养殖和家庭分散养殖两种方式保护。
中午时分,记者走进位于凤冈县绥阳镇玛瑙村的“贵州白水牛”保种场,一群群白水牛正在专属的浴池里享受夏日清凉。
保种场负责人钱家祥介绍,他的父亲曾是养牛大户,受父亲影响,他已从事养牛30多年。在梁正文的动员下,2020年12月开始从事白水牛保种工作。这几年,钱家祥在当地流转山坡、土地共500多亩,通过“散养+圈养”及草种养畜模式保护白水牛。
白天,牛儿们在山上自由活动强筋健骨,晚上回家还要吃主人精心准备的“营养餐”。
“繁育起来的白水牛只能保护,不能当活牛卖也不能当肉牛吃。虽然看不见经济效益,但看着这些宝贝一年比一年增多,品种资源得到很好的保护,我心里很高兴。”钱家祥说。
目前,保种场的白水牛已从20多头发展到60多头。钱家祥的儿子主动接下了保种场管理的担子,成为地道的“牛三代”。
“贵州白水牛”不仅是重要的生物遗传资源,其独特白毛基因在科研上很有价值。凤冈的保种工作,为未来开发利用这一特色资源、培育新品种奠定了坚实的种源基础。
凤冈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蔡文军介绍,凤冈精选了三头健硕的种牛,送到贵州省种公牛站饲养,并采集了两千支冻精到中国农业大学、一万支冻精和270份活体组织到贵州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站进行科学保存。“贵州白水牛”得到系统性、活态化的保护,确保了稀有品种的延续。

2022年10月,农业农村部将“贵州白水牛”纳入抢救性保护畜禽品种;
2023年10月,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将凤冈白水牛纳入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世界稀有、延续百年的本土珍贵遗传资源“贵州白水牛”,在凤冈县历经保护繁育,目前种群数量恢复到105头。这抹云贵高原上的独特“白色”,正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为种业创新留存了独特基因密码。
来源:遵义日报
作者:胡启涌 饶云
作者单位:凤冈融媒
责任编辑:李俊 欧阳博婧 肖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