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店里的复古范儿。
在银川,一家名为“胶个卷友”的小店吸引了很多路人的目光。每当人们经过这里,都会好奇地驻足观望,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而一旦踏入店内,便会被这个充满时光韵味的胶片照相馆深深吸引——它就像一个被岁月精心包裹的宝盒,让人流连忘返。
店主王云是一位痴迷于古典摄影的摄影师,他不仅拥有自己的摄影团队,还将这家小小的胶片照相馆打造成了一座私人收藏馆,让每一位访客都能亲身感受胶片摄影的独特魅力。

照片墙。
相机收藏:展现旧时光的魅力
一走进这家胶片照相馆,目光立刻会被陈列的上百台相机所吸引。这些相机各具特色,仿佛每一台都有自己的个性。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些造型奇特的老式相机:宝丽来四眼相机看上去很严肃,双眼相机带着复古的俏皮感,还有折叠起来像手风琴的相机,展开时仿佛能奏响光影的旋律。“最早从国外淘回四眼相机时,我就被它独特的拍摄视角迷住了。”王云笑着说。当年一两千元收来的宝贝,如今成色好的已经涨到三四千元,“它们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能对话的老朋友。”
架子上整齐摆放着尼康经典胶片机、索尼口红机这样的数码老物件,还有不少泛焦相机。“所谓泛焦相机,就是对焦方式比较特殊的相机,比如部分LOMO相机、拍立得相机等,拍出来的照片自带一种朦胧的温柔感。”王云介绍道。这家小店开业才一年半,起因是他发现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玩拍立得,于是就把自己收藏的这些有趣相机整理出来,想让大家都能感受旧时光的魅力。
王云的收藏理念始终很简单:有趣、独特。就像那台紫色的迷你宝丽来,巴掌大的机身配上圆滚滚的镜头,让人忍不住想揣在口袋里带走。

相机集合。
胶片收藏:有温度的“易碎品”
谈起摄影之路,王云最早是从傻瓜相机和卡片机入门的,后来逐渐接触各种单反、微单和长焦相机,不知不觉就攒了一大堆设备。在数码相机玩腻之后,他又回归古典摄影,从胶片到湿版摄影,越钻研越着迷,收藏的复古相机设备也越来越多。如今这家胶片照相馆里展出的相机,只是他庞大收藏中的一小部分。
最近网上爆红的“撕拉片”——宝丽来发明的可剥离即时显影胶片,由于停产而显得格外珍贵。王云透露,他的冰箱里也珍藏着照相馆的“易碎品”——一些过期的撕拉片,这些在店里仍可用于拍摄。“这种胶片2014年一包10张才70多元,去年涨到1500元,今年已经突破2000元了。”王云翻动着相纸盒,语气中带着感慨。他回忆说,富士撕拉片在2016年停产当天价格就直线飙升,而宝丽来的胶片更是经历多次停产与复产,成了摄影圈的“硬通货”。
但王云并不完全认同“物以稀为贵”的说法,他更相信“物以知为贵”。“使用老胶片必须了解它的特性,调感光度时要耐心测光圈,装片时要用折叠暗袋,每一步都不能出错。”如今乐凯复产让更多人能感受胶片的温度,而他自己也在钻研古典摄影技术,“数码摄影还是少了些趣味,胶片是有质感的,让人能真切触摸到时光在上面留下的痕迹。”
光影日常:记录温暖瞬间
在“胶个卷友”照相馆,最受欢迎的还是“拍立得服务”。无论是复古牛皮报纸风格,还是怀旧的大头贴样式都备受青睐,宝丽来相机特有的暖色调更是吸引了一批忠实的小众顾客。
负责店内日常事务的店长白钰洁来自陕西汉中,父亲是摄影师,从小耳濡目染的她练就了一双善于捕捉眼神光的慧眼。“有人会抱着双反相机来洗胶卷,也有人会约上好友来拍几张拍立得,大家聚在这里,就像掉进了胶片的魔法世界。”她这样描述店里的氛围。
每次为客人拍摄后,那些温暖瞬间都会深深印在她的记忆里:刚领完证的新婚夫妇捧着蛋糕,在这里拍下人生最甜蜜的合影;来银川旅游的黑龙江姑娘抱着鲜花拍完一叠拍立得后,把照片贴在墙上,临走时还留下整束玫瑰;即将上一年级的小女孩坐在爸爸腿上,父女俩笑靥如花地拍下第一张“成长纪念照”……
白钰洁说,每当见证这些温暖时刻,幸福感就会被无限放大,这正是她在胶片照相馆工作的意义所在。
慢下来的哲学:在数码时代打捞诗意
王云说,玩胶片是一场与时间的博弈,正是这种特质让他格外投入与着迷。在他看来,光圈、快门、ISO的平衡就像生活中的取舍之道;等待相纸显影的三分钟,足以让人暂时忘却手机里的纷扰。“现在的相机在设计上少了点‘笨拙感’。”他轻抚着一台禄莱小银方块解释道,“你看这些老相机,双反镜头能呈现两个世界,折叠相机暗藏收纳的智慧,这才是真正有趣的设计。”
这家开业一年多的小店,墙壁上已经贴满了各式照片,每一张仿佛都在讲述一个故事,让人透过影像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和生活的诗意。正如王云所说,胶片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它不追求技术上的完美,而是忠实地记录真实,让每个快门按下的瞬间都成为时光长河中永不褪色的印记。这种摄影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让生活慢下来的哲学。
记者 冯元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