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光影长春・人民之城 | 光影八十载:长影以初心铸魂 以人才续章

更新时间:2025-08-19 13:41:00

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的大幕即将拉开,这座浸润着电影基因的城市再次聚焦全国目光。而对于有着八十年历史的长春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长影)而言,这不仅是光影的盛会,更是一次对初心的回望与对未来的启程——从战火中奠基的“新中国电影摇篮”,到如今以“制片+文旅”双轮驱动、技术与人才并重的影视重镇,长影用八十年的奋斗,书写着人民电影的担当,也以人才为笔,续写着中国电影的新篇章。

烽火摇篮:

从废墟中托起“七个第一”

1945年10月,东北电影公司在伪满“满映”的废墟上艰难诞生。经辗转迁址,1946年,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前身)在黑龙江兴山正式成立,成为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摇篮。战火纷飞中,长影人以热血与匠心创造了人民电影的“七个第一”:第一部多集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这些作品在荒芜中奠定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基石。

迁回长春后,长影步入黄金时代。1955年正式更名长春电影制片厂,并如大树分蘖般援建西安电影制片厂、支援峨眉电影制片厂,累计向全国输送专业人才超过2000名,被誉为“中国电影的黄埔军校”。《白毛女》中喜儿的苦难与觉醒,《上甘岭》里志愿军的浴血,《英雄儿女》中“向我开炮”的呐喊,这些工农兵银幕形象连同《我的祖国》的旋律,深深镌刻进民族记忆。值此八十华诞与第二十届长春电影节举行之际,“光影铸魂八十载”公益展映将通过260场城市放映、4000余场农村放映,让经典重回大众视野——这正是长影“人民电影为人民”初心的时代回响。

破局双驱:

老厂新颜的文旅密码

改革开放大潮奔涌,长影率先挣脱计划经济的束缚。1998年组建长影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出“制片+文旅”双轮驱动的全新发展模式。长影旧址博物馆与长影世纪城等文旅项目,让历史遗迹焕发新生,与影视创作深度共振。

在长影旧址博物馆,洗印车间旧址上演的沉浸式悬疑戏剧《消失的母带》自2023年底开放便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电影剧本杀”;第三摄影棚全新排演的《光影星河》,运用蒙太奇与全息投影技术重构《赵一曼》《黄大年》等经典IP,令跨越时空的英雄对话震撼人心;主楼内,观众能触摸《白毛女》中喜儿的红头绳,参与《冰山上的来客》“真假古兰丹姆”的互动抉择——从旁观者变为历史共情者,“剧情打卡”的热潮持续升温。

主业深耕:

主旋律与百花园共绽

在文旅繁荣的同时,长影紧握创作生命线,坚守“作品立影、产业助影、人才兴影、技术强影、开放办影、党建管影”理念。电影领域,《流浪地球2》《志愿军:雄兵出击》双双摘得第二十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并分获第36届、37届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我本是高山》获华表奖优秀农村题材影片奖;《狙击手》入选“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电视剧领域,《父辈的荣耀》《人世间》同获第34届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彰显主流创作深厚实力。

主旋律的根基之上,创作边界不断拓宽:科幻巨制《流浪地球2》、动作大片《蛟龙行动》、喜剧《抓娃娃》、女性题材《好东西》,以及《戏台》《长安的荔枝》等新作,展现满足多元需求的决心。本届长春电影节推出的《731》《生还》《东极岛》三部新片,分别聚焦侵华日军罪行、东北抗联精神与渔民营救壮举,延续“以史为鉴、以影弘志”传统,以影像传承红色基因。

人才兴影:

摇篮不息的永恒密码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句《天下无贼》中的台词,恰是走过八十载的长影屹立潮头的核心密码。其人才培育史与新中国电影史几乎同步书写。1958年,长影抽调骨干援建西安电影制片厂;1975年,再度支援峨眉电影制片厂建设。仅这两次及后续输送,就向全国输出2000余名专业人才。

步入新世纪,长影将“人才兴影”置于战略核心。2024年8月29日“长影之夜”交响音乐会上,一场隆重的授牌仪式成为焦点——长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庄严向阿蒂娅、李玉刚、唐国强、汪海林等30位顶尖电影人颁授聘书。“签约不是简单的‘挂名’,而是深度的创作合作。”长影集团人力资源中心负责人孙伟晔强调。通过“创作扶持计划”,长影为签约人才提供剧本开发、拍摄资源、发行对接等全方位支持,让名家经验落地生根,也为新人提供学习平台。此类集中签约已连续举办两届,累计吸纳69名行业翘楚。

在聚才引智的同时,长影更将目光投向未来。2022年12月,长影与长春师范大学联合创办的文旅与电影学院(长影电影学院)揭牌。学院被吉林省教育厅认定为首批“高水平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师资融合高校教师与长影资深专家,还不定期邀请斯琴高娃、刘佩琦等艺术家授课。成立三年来,学生在“理论+实践”中深度参与40余部作品:从《消失的母带》《光影星河》,到电视剧《老舅》,每一帧都是成长的烙印。

大三学生刘玥在《光影星河》中饰演赵一曼。为贴近角色,她扎进长影档案馆研读史料,在老艺术家指导下反复锤炼:“穿上戏服那一刻,我仿佛走进了历史。扮演赵一曼让我更懂英雄,这是课本无法给予的成长。”大一新生许皓茗入学仅半年,便在《老舅》片场学习,并参与《谍网追凶》配音,他告诉记者:“看郭京飞老师如何入戏,获郭京飞老师亲自指导配音——实践让我快速找到方向,也对电影充满敬畏与热爱。”

科技赋能:

光影未来的虚拟疆界

传统之外,长影积极拥抱技术浪潮。2023年初建成东北三省首座高指标XR-LED数字虚拟制作系统,通过LED屏实时呈现数字场景结合动态追踪,实现高效高质拍摄。

在AI领域,长影大胆探索:运用AI将经典影片与文旅场景转化为现代宣传短片;以AIGC技术将1983年戏曲片《火焰山》重制为水墨京剧动画;创新推出廉政题材AI微电影《清影莲韵》系列,《人参娃娃》《砚》获40余家官媒转发,点赞过万。计划于本届电影节推出的《音符中的密码》,将继续以科技为叙事注入新动能。

八十新章:

摇篮永动的强国使命

2025年,长影迎来八十华诞。系列纪念活动次第展开:10集纪录片《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将于10月底登陆荧屏;主题图书《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长影八十年》即将出版;长影旧址博物馆计划新开放“1933—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电影事业奋斗历程”展区、田华艺术馆与赵一曼纪念馆临展馆。

“‘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这是几代电影人的梦想。”长影集团影视管理中心主任白晶莹表示,“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影责无旁贷。我们将以守正创新理念,在精品创作、市场繁荣、人才培养、产业壮大中担当使命,为中国电影从‘高原’迈向‘高峰’贡献力量。”

八十载光影流转,从战火中走来的长影,仍在续写新的篇章。在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的聚光灯下,这座电影“摇篮”正以初心为舵、以人才为帆,驶向中国电影更广阔的未来。

◆来源:长春晚报融媒体记者 侯丹 吴委格

编辑:孙懿辞

初审:梁爽

复审:曹光宇

终审:臧立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泥巴网 赣ICP备2025055576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