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4日,以“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青岛市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隆重举行。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青岛市农科院”)作为全市唯一一所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有20余个自主选育的新品种亮相主会场,全面展示了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青岛力量”。

●自主创新成果集中亮相
启动仪式当天,青岛市副市长王波一行亲临农科院展区参观指导。在展台前,王波与农科院科研人员深入交流,详细询问了新品种研发进展及技术转化情况,并对农科院近年来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表示高度肯定。据介绍,农科院本次展出的新品种覆盖蔬菜、粮食、经济作物三大类,包括“青研”系列黄瓜、高品质番茄、营养功能小麦、功能型食用豆等,利用常规育种和分子标记等技术选育而成,兼具高产、优质、抗病等特性。

展区现场人头攒动,市民们对可试吃的番茄、黄瓜等新品表现出浓厚兴趣。“口感清甜,汁水充足,和普通品种完全不同!”市民王女士品尝后连连称赞。

●科技破解“卡脖子”难题
作为青岛市唯一一所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农科院始终以解决产业关键问题为核心使命,选育的新品种、集成的新技术等众多成果表现突出:
“青砧”系无融合生殖苹果砧木:耐寒、耐旱、耐盐碱、耐瘠薄,嫁接亲和性好,栽培不用搭支架,建园成本低,早果丰产,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提供新方案;
“青研蓝麦1号”小麦: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花色苷含量为34.211ug/g,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含量均高出同类产品,可以作为功能食品为健康中国行动提供更多助力;
“鲁黄豌88”豌豆:与进口的加拿大品种对比,增产幅度30%,蛋白质含量高出5%,适合功能性食品开发,市场潜力巨大;

豌豆+N节本增效双季高效栽培技术:与传统播种方式相比,减少中耕除草2次,减少防治潜叶蝇、蚜虫药剂各1次,每亩劳动成本减少40元左右、增收800元以上。


●十年磨一剑,创新成果丰硕
青岛市农科院自成立以来,担负着青岛市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任务,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成果保证和技术支撑。“十三五”以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948计划等重点课题60余项,省市科技攻关项目70多项,累计有96个新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或通过审定登记;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制定地方行业标准12项;发表论文、专著近400篇(部),获国家、省市各类科技奖励35项次。
农科院有关负责同志在采访中表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科技,而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我们不仅要育好种,还要让成果真正惠及农民和市民,要让农业科技‘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据悉,农科院近年推广的“青砧”系列苹果砧木、优质白菜萝卜新品种等已在全国20余个省市落地,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10亿元。
●锚定科技前沿,助力乡村振兴
以本次活动为契机,青岛市农科院将进一步聚焦国家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战略,从三方面发力:
一是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全国、全省协作,搭建合作平台,布局一批前瞻性研究项目。
二是加速成果转化:深化与龙头企业合作,加强对科技成果的孵化和产出,建设“从实验室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示范平台;
三是推动科普惠民:通过科普进校园进社区、公众开放日、田间技术培训等方式,让科技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2025年青岛市科技活动周不仅是一场成果展示的盛会,更吹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冲锋号。青岛市农科院以自主创新为笔,以广袤田野为卷,正书写着科技兴农的崭新篇章。未来,随着更多“青岛良种”走向全国,这座海滨城市的农业创新名片必将更加闪亮。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滕丹宁